神經內分泌腫瘤 世界覺醒日
會分泌荷爾蒙的腫瘤 病人臨床表現多樣性
近年病患人數倍增 5 倍 值得國人注意

-第一屆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 11 家醫學中心串聯免費檢測-

 

談到「神經內分泌腫瘤」,一般人或許覺得很陌生,其實,在腸胃道腫瘤中,它的盛行率僅次於大腸癌,是胰臟癌的兩倍;而在美國,過去三十年間它的發生率便竄升五倍之多,知名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去年病危換肝,就是因為胰臟出現這種腫瘤、進而轉移肝臟所致。

台灣胰臟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燦龍教授指出,神經內分泌細胞在人體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都存在,它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。而由這種細胞產生的腫瘤,因為可能散發在身體各處,以往至少有六十幾種不同的病名,包括類癌、胰島素瘤、胃泌素瘤等,後來才被統稱為「神經內分泌腫瘤(Neuro-Endocrine Tumor,簡稱 NET)」。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雜誌報導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,由1973 年的每 10 萬人口 1.09 人患病,上升至 2004 年的每 10 萬口 5 人患病,相當於過去 29 年間,急劇上升了 5 倍。而在台灣,雖尚無確切的發生率統計,但估計每年新增病患約 1400 位,如不包括類癌腫瘤,則新增病例約 50 位至 100位。最近根據全台灣 11 家醫學中心的登錄試驗,在短短半年的追蹤,就有將近60 個病例報告進入登錄系統。而林口長庚就占了 18 例 (30%) 。

正因世人對於這種疾病普遍陌生與輕忽,為了呼籲民眾重視其威脅,國際醫學界將今年 11 月 10 日訂為第一屆「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」,提醒所有病人、照護者、醫護人員、及一般社會大眾,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,以及早發現、適切治療。國內也由台灣胰臟醫學會發起 11 家醫學中心串聯,針對 NET 做免費 CgA 生物標記檢測以提升 NET 的確診率及監測 NET 的疾病控制情形。

黃教授進一步說明,如何自我評估為潛在的 NET 病症,如嚴重斷續的低血醣症、腹痛倂有臉部潮紅等現象,民眾可就自我評估進一步至 11 家醫學中心如:台大、馬偕、北榮、林口長庚、基隆長庚、嘉義長庚、高雄長庚、台中榮總、中國附醫、成大、高醫的腸胃道腫瘤科及外科尋求接受進一步的檢查,或是作 CgA生物標記檢測來確認。

黃教授表示,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發生在胰臟、腸胃道,可分功能性(多半會產生臨床症狀)及非功能性。功能性腫瘤會產生過多內分泌荷爾蒙,導致各種功能異常及症狀;非功能性腫瘤,初期並無明顯症狀,發現時腫瘤多已變大、甚至轉移至肝臟等處時,因而壓迫腸胃、骨頭、神經,就會造成疼痛、腹瀉、便秘等不適。值得注意的是,病患的病徵依腫瘤分泌的荷爾蒙特性而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表現,包括咳嗽、腹瀉、盜汗、低血糖、腹痛及臉部潮紅等,因此常被誤以為是其他內分泌失調疾病尤其是大腸急躁症,而且許多腫瘤早期僅有輕微症狀、甚至沒有症狀,所以病人常拖到晚期才得以確立診斷;根據流行病學調查,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患者診斷時已經出現腫瘤轉移的現象,此時平均僅剩 2.5 年的存活期。惡性腫瘤若延遲發現而發生轉移,病人五年內死亡率高達八成。美國調查顯示,原位神經內分泌腫瘤和其他癌症一樣,若發生遠端轉移,生存機會則只有一至二成。

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,如果能在疾病早期發現,以手術去除病灶,根治希望很大;即便腫瘤已轉移,若能先切除部分腫瘤細胞,再輔以藥物治療(如體抑素類似物),也有助於症狀的控制,甚至延長存活時間。至於傳統的放療、化療,對 90%惡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療效並不顯著,但副作用卻相當大。因此國際治療準則如 NCCN guideline 並不建議將化療作為治療首選。

黃教授強調,隨著外科手術技術進步、新藥物推出,神經內分泌腫瘤已可有效治療,目前最大問題反而是病人未能及早診斷,以致延誤治療;因此除了加強民眾教育,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也迫切需要多科際整合,若懷疑有這種疾病,可利用血液測定相關荷爾蒙,及施行內視鏡、電腦斷層攝影、核磁共振等檢查。

日前有一家三兄妹都罹患 NET 神經內分泌腫瘤,醫師懷疑有家族遺傳的可能,是 NET 非常罕見的多發行內分泌瘤第一型(MEN-1)病例。這兄妹三人在確診前皆沒有太明顯身體不適的狀況;大哥最早是因為腸胃不好,至診所看病但檢查不出所以然,之後在腸胃道發現腫瘤時,被告知是很少見的症狀,讓全家人一度陷入愁雲慘霧中,直到找到正確的就診科別,家人的一顆心才放下來,之後弟弟也趁探望哥哥時檢查被證實罹患 NET,沒想到今年妹妹也因為某天突然四肢無力,要靠媽媽攙扶才能爬起床,因為有前面兩位哥哥的案例,因此媽媽馬上警覺安排檢查,縮短了 NET 所需確診花費的時間,直接至醫院確診為 NET,因為早期發現,目前其中兩人接受開刀切除後控制良好,回覆正常生活。